存款天天“搬家” 财富管理机构风险管控存瑕疵 |
编辑:重庆佳捷搬家服务有限公司 时间:2013/08/19 字号:大 中 小 |
摘要:存款天天“搬家” 财富管理机构风险管控存瑕疵 |
“近几年有一句流行语叫‘你不理财,财不理你’,现在看来是‘你不理财,财也在天天理你’。”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部副总经理王水第在日前举行的2012陆家嘴论坛上调侃道。 我国财富管理行业正迎来“井喷”行情。不过,各类财富管理机构对风险的把控仍存瑕疵,投资者应注意风险防范。 “存款被理财化”趋势明显 如今各类理财机构遍地,各种理财信息繁多。不少百姓都有这样的经历:隔三岔五总能接到电话,问某某投资品种是否有关注过,如今就是投资的好时机;各类理财短信更是“狂轰滥炸”,从银行理财产品、基金、信托甚至到高息贷款…… “这些现象无不表明我国理财市场的繁荣。”王水第说,如今“存款被理财化”趋势已十分明显。他援引的数据显示,全国银行理财产品到今年3月份已经超过10.4万亿元,相当于整个银行存款的12%,比2010年底增加6万亿元,相当于银行存款提高6个百分点。 不仅如此,随着投资者的偏好不断分化,包括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私募等也正赢得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青睐。数据显示,原先十分“小众”的信托业在规模上已成为财富管理行业的重要支柱,短短几年里所管理的资产超过5.3万亿元,公募基金总规模虽经历了去年的低迷,今年以来亦回升到2.4万亿元。 银行存款制高点的地位正在一点点被侵占,存款搬家现象越来越明显。央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近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去年全国各地区人民币存款增速总体放缓。 这一趋势今年仍在延续。央行最新数据显示,今年4月人民币存款减少4656亿元,同比少增8080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减少6379亿元。虽然5月人民币存款增加1.22万亿元,同比多增加1143亿元,减少势头似有“扭转”。不过,专家认为,从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看,银行“脱媒”现象仍将继续。 诺亚财富报告指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展开,中国银行业传统的高资本消耗型业务存贷业务将从顶点滑落,而低资本消耗的业务如财富管理业务,将走向高速发展的道路。 财富管理将迎来“井喷”行情 事实上,我国理财市场既有现实的需求,也有一定的资金实力。 中信银行私人银行中心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底,高净值人群(1000万元以上可投资资产)达到了118.5万人,“十二五”期间高净值人群年增长速度将达到17%,到2015年中国高净值人群会再翻一倍达到219.3万人。 然而,相比美国家庭40%的财产性收入(证券、基金,财富管理等收入),我国家庭的财产性收入仅为2%。换言之,我国几十万亿元的理财市场,仍有很大的潜在发展空间。 连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都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成立大会上提出,“我们需要一个强大的财富管理行业,基金管理公司应当加快向现代财富管理机构转型。” 对于财富管理行业的未来发展预期,市场一直保持乐观态度。一位银行业内资深人士预测,到2020年,财富管理在中国金融市场 上的占比可能达到15%至20%。 诺亚财富董事长兼CEO汪静波对记者表示:“下一个30年里,中国的财富管理产业将有可能成为中国金融行业的第一大产业。”财富管理行业未来的“井喷”行情,正在无声无息地展开。 牺牲安全性的高收益不可取 面对财富管理巨大的市场潜力,财富管理机构对风险的把控仍存瑕疵。而没有风险提示和投资人教育的财富管理市场,难有长期发展和生存空间。 特别在高净值人群涉猎的新型投资领域,繁荣之下暗涌的风险正在逐步显现。一些私人银行客户涉及的私募股权投资(PE)、集合信托产品、民间借贷等,都面临局部乃至系统性的风险,且风险之间可能交互传染。 王水第透露,一些机构为了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牺牲了资产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把风险较高或不匹配的资产放入资产池,虽提高了收益率,实际却放大了风险。 “客户的短期行为也助推了这种趋势,其只注重收益特征而忽视风险特征,往往凭经验追求高收益产品,这无疑助推了风险。”王水第补充道。 对此,专家认为,不论是财富管理机构还是投资者都要树立正确的财富管理理念和方法。作为财富管理机构来说,不应该以产品销售作为导向,而应该以产品需求作为导向,为客户真正提供财富顾问服务,让客户自主决策。 汪静波建议,应该引导投资者树立长期、理性、全资产配置的资产管理理念。“长期来看,财富管理市场越来越多元化,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私人银行成为各种各样的参与者,长期发展核心是投资人教育和风险控制。” |
上一条:主火炬连夜搬家 熄灭后再次点燃 | 下一条:电脑搬运常识有哪些 |